巩固教学地位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张大良司长讲话

发布日期:2012-08-27    字号:   【打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安徽省召开全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部署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这次会议十分重要,既是安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盛事,也是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有2700多所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160余万人,去年毛入学率达到26.9%,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我国虽然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将教育放在社会建设“五有”目标和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历史新高度,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方位,确立了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民生性使命,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大学的功能进行了充分和清晰的阐释,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今年3月,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高校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全方位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举措,引导各地各高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把办学条件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老庄道教、建安文学、徽文化、桐城文化等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间古训,朴素地表达了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安徽是一个出经验、出示范的地方,凤阳小岗村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还是一个正在寻求高速优质发展的省份,改革开放、跨越崛起、富民兴皖是安徽人民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成绩喜人,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安徽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教育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动力足、干劲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安徽是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按照“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政府统筹、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活力”的指导思想,通过着力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能力、着力强化突破关键环节的改革能力、着力强化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化解能力等措施,全面提高省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势头良好,已经彻底改变了安徽省高等教育“高校少,规模小,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的格局,成功跨入了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相协调的高等教育大省行列,正在朝着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目标迈进。近年来,安徽省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地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科学分析、及时化解高等教育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总体思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在今年三月份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会上,程艺厅长作了题为《明确定位 推进合作构建支撑安徽崛起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大会发言,总结了安徽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学的经验:一是牢固确立“地方性”定位,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质量评价标准;二是强力打造“应用型”特色,建立了以应用为标准的专业准入、预警与退出机制;三是合力推进“合作式”模式,成立了六大类高校合作联盟,全面推进校企、校际合作;四是着力强化“一体化”质量保障,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

        安徽近年来探索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值得中西部地区各省借鉴,具有示范作用。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对安徽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做法作了重要批示;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我们高教司和教育部教学研究中心等先后三次到安徽专题调研,充分肯定安徽系列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光明日报》、《中国教育部》等多家媒体也多次深度报道了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果。在此,我希望安徽高教战线的全体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突破体制机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束缚,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高等教育改革成果,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示范、作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全方位的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今天召开的是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下面我侧重教学工作,谈谈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我讲五点思考):

        第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把握宏观政策要求

        《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同时要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的经费保障投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及系列配套文件,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在财力、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基础。

        自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提高质量的热潮,有序展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各项重点工作,譬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实施,国家“一拔尖四卓越计划”有序推进;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实现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985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加大了对非“211工程”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即将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修订工作,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艺术类专业改革等学科专业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出台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部分视频公开课已经上网使用;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出台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我认为,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学习研究,积极争取和落实各项政策,工作中尤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已有政策必须落实。国家最近密集出台的相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件,需要大家抓紧研究,吃透精神,狠抓落实。今天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既是一次政策文件的研讨交流会,更是一次政策文件的布置落实会。

        近些年来,安徽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出台了安徽省教育规划纲要以及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更加系统、更有力度地规划了未来十年的保障政策。这些政策凝聚了安徽高教界的智慧,凝聚了同志们的心血,着实来之不易。

        如何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开花,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宝贵营养,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觉得省教育厅一定要对各类政策再梳理,组织各高校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的精神实质,有针对性的引导高校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并明确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表。各高校也要积极关注,加强研究,主动对接。

        二是出台政策必须务实。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如何尽快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根本措施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加大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出台符合各地实际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这种务实的体现,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进行政策研究,能够提供比较成熟的政策研究报告供政府决策;另一方面在政策出台的程序上要更加规范、更加民主、更加透明,以利于政策执行时更加通畅、更富效率、更有成效。

        我认为,高校要倍加珍惜并紧紧抓住近年来难得的各种政策机遇,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加强内涵建设,既要把外部输入的这些政策转化为能量,吸收好、消化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学实力;又要用自身的资源、能力和优势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在服务中争取社会支持,在服务中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彰显地方特色

        我国有2700多所高校,类型与层次各不相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高校热衷于追求升格,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上也缺乏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督,导致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明显。高校同质化的发展模式,与社会需求是不相符的。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更需要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自己的特色。有人曾作这样的比喻,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挤在同一个轮盘上,按照同一个速度和方向旋转,那么最先被甩出的一定是地方薄弱高校,最终得不到社会认可的也一定是办学水平低、没有特色的地方高校。

        我国各省(区、市)高等教育情况差别很大,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一项标准来管理,不符合实际,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国家确定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体制,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强调省级政府对省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实行分类管理是克服办学同质化现象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分类体系,科学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引导每所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校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强实力,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区域特点和资源条件,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安徽省作为7个“省级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总思路,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构建“服务地方、支撑经济、引领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希望安徽继续坚持地方特色,进一步大胆探索走地方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新路,为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围绕人才培养核心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是大学四大功能的核心,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人才培养质量,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也看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首先应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首先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要坚持能力为重,在“五性”上做文章,一是注重实践性,改变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创新性,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是注重综合性,改变单一知识教学,既注重专业的深度,又拓展知识的广度,既着眼能力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四是注重开放性,改变比较封闭的培养方式,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五是注重选择性,解决学习渠道过窄、教学管理僵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第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顶天立地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本领,更要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强烈责任感。

        从学校层面和教师角度来说,还要抓好三件事: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近年来,高等学校补充了大量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知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开阔他们的教学、科研视野,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们已要求各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就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如:名师上讲台、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助教制度、师生密切互动等,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好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有所淡化,现在有些教师存在浮躁之风,有的甚至认为围着讲台转没有价值,不认真备课,上课敷衍了事,致使教学水平下降。我们常说,办学第一要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想,我们各高校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常说,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每堂课、每个课题、每个项目、每篇文章,甚至每次开会和谈话中,既能以丰富的学识魅力教育引导人,更能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人,努力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人格修养的楷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培养,引导他们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鼓励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加大力度表彰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激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教师遴选、考核、评价机制,试行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用人制度。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要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转移、升级的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重点科学、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目前,许多高校仍然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强,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现在课程多、课时多,学生没有时间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要研究探索基于网络时代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方法改革。

        近年来,安徽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成立了六类高校合作联盟,实现联盟高校分类抱团发展,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教育厅先后与有关部门就农业、旅游、文化、商业、船舶制造等行业共谋人才培养措施,强力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等。积极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订单培养等改革,基本建成了与安徽应用性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广大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能”素养的,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产学合作,从产业部门和企业中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和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为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目标与标准确定、组织运行、资源与投入保障和质量监控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确定质量目标与标准是前提要素,组织运行是过程要素,资源与投入保障是基础要素,质量监控是调节要素,总结反馈是评价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相对闭环和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方面,我想我们要把握好五点:

        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质量定位,形成相应的质量目标。要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是高等学校之本,是人才培养之本的理念,建立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体系、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控制与评价体系构成的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需要根据政府要求、社会市场需要和学校的条件来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涉及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教学过程(环节)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等;教学质量管理控制与评价体系要求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要建立标准科学合理、运行平稳顺畅、教学环节管理实现无缝对接的质量运行系统。从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实施、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学籍学位管理等各环节,要严格执行相关管理文件要求和质量标准,真正实现质量运行各环节无缝对接、规范管理。

        三要建立能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资源配置保障系统。包括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提供的师资队伍、实验室、图书资料、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经费等软件硬件。师资资源配置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满足并达到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学习条件要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教学经费投入要持续增长并有效使用。

        四要制定质量保障流程和实施办法,形成循环闭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有效监控;要建立动态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要建立健全能及时反映生源质量、学生学习状况、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状况、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信息的反馈机制,形成循环闭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

        五要实行有效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时解决倾向性问题。各高校要形成教学工作改进流程,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教学工作改进流程要高效运行,及时纠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构建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还应建立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近年来,安徽省根据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需要,建立了应用性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体系,创造性地提出审核评估重点内容是考察“五个度”,即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形成了与应用性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相适应的评估体系,进一步明晰了审核性评估的工作内容。这些经验要很好总结,在全国推广。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解决投入不足问题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但由于相关人事分配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过度关注科研成果,导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定程度上受到动摇,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地位”尚未得到全面落实。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教学工作还依然存在时间、精力、经费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把握好四点:

        一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来抓,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要优先保障教学,体现育人为本。学校每年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及时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安排优秀教师为本科低年级新生上课。要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形成重视教学的教师得到更加重视的氛围,决不能让静心教学的教师吃亏。

        二要牢固确立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改革的需要。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观,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开展教学。

        三要确立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调整优化各级政府预算内基建投资结构,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增生均拨款、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培养。

        四要切实保证时间、精力和经费主要投入到教学工作。高校领导干部、广大教师都要把主要心思放在提高质量上,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提高质量上。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要强化职业意识,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高校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和育人上,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专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倡导集体备课,定期研究教学,做到课前准备充分,教案撰写完整,课堂讲授生动,理论联系实际,师生互动频繁,课后辅导主动。总之,要切实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工作,热心教学、静心教学、用心教学,视学生如子,潜心育人。

        同志们,安徽正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作,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就是要“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全省高教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省政府加大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设立高等教育强省专项经费,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为有效解决三个投入不足问题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坚信,安徽的高等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统筹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高教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安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一定能够上新台阶,安徽高等教育一定会走在全国的前列,起到重要示范、辐射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Copyright ©2001- 安徽新华学院 www.axhu.cn 联系电话:(0551)65872128 65872138 皖ICP05005190号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